All i saw in the book norwegian wood was loneliness
1918年,鲁迅在某个深夜翻开书页,发现字里行间全部写着“吃人”二字。他是这样说的: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971年,村上春树煮了一整年的面,“一九七一年,我为了生活而继续煮着意大利面,为了煮意大利面而继续活下去。只有从铝锅热腾腾冒起来的水蒸气,是我仅有的荣耀,而粉酱锅咕嘟咕嘟发出声音的番茄酱则是我惟一的希望。”“春、夏、秋,我继续煮着意大利面。那简直就像对什么事情的报复似的,就像一个把负心情人的古老情书,一束束滑落炉火中的孤独女人一样,我继续煮着意大利面。”“如果意大利人知道了一九七一年自己输出的原来是“孤独”的话,不知道会多么惊讶啊?”
2016年,我模仿鲁迅和村上春树的格式,宣称在挪威的森林里看到的全部是孤独。这个题目糟糕透了,不过我想不出更直白的题目了。这个题目糟糕之处不仅在于它毫无才气,更在于它包含了一种预设,预设了有人会关注我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什么。
我因为自己反复谈论挪威的森林而羞愧:社会上把读挪威的森林的人称作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并不是一个好词语,它一般用来称那些读书很少又容易感伤的人。文艺青年算是处于社会鄙视链的中层。我因为我自己的羞愧而羞愧,弄得好似我要去讨好鄙视链上层的人物一样。没法有底气地谈论村上春树,这是我的自卑,我的问题之一。
那天听伍佰唱的挪威的森林,当时非常想写现在这篇文章,思维朦胧,隐隐的闪光抓不住,就没写。我想这篇文章将会用这首歌的歌词去解读原书的内容。
村上春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同年,都是1949年的。1987年挪威的森林出版,大概是他37岁时写的,在他的远方的鼓声里提到过。37岁到40岁这三年,村上春树在欧洲旅行,主要是罗马和意大利,这几年的心得记述在远方的鼓声里。他的旅行是这样的:走到哪儿,看着顺眼,就租房子住下来,不喜欢就搬走,喜欢就多住几个月,没有经济负担。和妻子同住,常常去地道的当地餐厅用餐,是平民餐而非贵族餐,当然贵的也有。一般每天都跑步,下午到晚上写作,长跑和孤独成就了他的才华。也可以说,是他的才华成就了长跑和孤独这两个并非那么美好的事物。
挪威的森林的灵感部分来源于披头士乐队1965年发行的Norwegian wood,本书开头渡边君37岁时在飞机上听到的就是它。1992年伍佰创作了歌曲挪威的森林,不得不说这首歌非常契合原作的意境。2004年远方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挪威没有森林,颠覆了原书中的一些情节,舆论称该书是写给村上春树的公开情书,然而之后有消息称这本书的作者“福原爱姬”不存在,怀疑该书是中国某男作家写的,写得还可以,但免不了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之嫌。
村上春树极力推崇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说要不是读这本书,他根本不会从事写作,这本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那么有味道。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年轻的小伙子盖茨比爱上了黛西,黛西喜欢过盖茨比,盖茨比入伍后黛西和他分手。回到故乡时,黛西已经嫁为人妻。盖茨比在黛西家对面修建了豪宅,只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黛西果然来参加宴会,而且逢场作戏在盖茨比身上寻求刺激,盖茨比被爱情熏得晕乎乎的,任由黛西耍弄。黛西开车撞死了人,盖茨比承担了责任,而黛西却和丈夫去旅行了。盖茨比把黛西当成了理想的化身,可是现实情况是他的理想根本不值得他付出。这本书体现的就是理想的幻灭,人总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然后眼看它破灭。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理想,理想终究要破灭。这是村上春树悲观精神的一个写照,几乎他的每一本书,都是如此悲观,人物整日在思索意义何在,但都处于迷失之中,根本找不到终极意义。村上春树推崇的另一本书魔山里也有类似的思想。披头士的Norwegian wood的歌词,同样写了理想的破灭。我们来分析这首歌词。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s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女孩是完美理想的化身。22岁的我,常常期待有那么个完美的女孩带我去她的房间。这首歌的作者也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是。有句很啰嗦的话大概说的是:青春对少男少女最残酷的方式是,让最穷的少年遇到最美好的少女,少男少女的心以及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少男往往无法承担对少女的责任,那么他们的爱情只有夭折。词作者也一直在幻想,幻想有那么一个女孩,带他去她的房间,那房间像挪威的森林一般,他在等待一个机会,然而机会不翼而飞。无从得知那个夜晚到底有没有发生什么,但是,所有想起这件事的人,都期待着他们能发生点什么,因为男孩和女孩的事,是每个人青春期的记忆。后来,梦醒时分,你会发现,女孩不存在,你只是孤身一人,象征青春柔美的小鸟飞走了,你烧掉房子,犹如烧掉过去的记忆,青春就此结束。
Norwegian wood这首歌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年少时冷清的孤独,那个时候满怀希望,它却只是让你在小屋子里独自守候,空荡荡地盼望着,悄无声息,没有人光顾。
挪威的森林是一个象征,它象征无法到达的远方,象征青春年华,象征逝去的梦,象征一种清冷的孤独,象征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愿望。
我听伍佰的挪威的森林,觉得字字句句都和原作对得上。
让我将你心儿摘下
试著将它慢慢溶化
看我在你心中是否
仍完美无瑕
这几句可以理解为渡边君对直子的爱。直子是兄弟的女人,渡边君不喜与人交往,女人缘并不好,和渡边走得比较近的,应该就直子一个吧。我常常想起宝莲灯里小狐狸下山,下山后就爱上了遇到的第一个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见到的异性,一定会更加迷人。渡边君的世界里除了书,恐怕是没有其他异性了。渡边君爱跟着直子,在公交车上,什么话也不说,下车后,一前一后,穿行过弯弯曲曲的街道,从公园里经过,在树林里漫步,去到那一望无际的草坪,在草坪上讨论藏在某处的井。
在渡边君眼里,直子是圣洁的。她或许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他跟在她后面,担心稍有闪失就惹了直子不开心。就算是谨小慎微,直子依然没有对渡边敞开心扉。他去疗养院看她,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对外界露出了微笑,那微笑也不属于这个俗世,也不属于渡边君。想要摘下直子的心儿,然而并未完成。
是否依然为我丝丝牵挂
依然爱我无法自拔
心中是否有我未曾
到过的地方啊
这几句偏偏可以理解成绿子对渡边的感觉。绿子是个大胆的女孩。当我这样写的时候,我觉得我抱有了女子不该追求所爱的偏见。如果绿子是男人,搭讪喜欢的女孩,全世界都会认为那天经地义吧。绿子是一个女孩,上课时注意到渡边君的特立独行,在餐厅碰到渡边君,女孩主动前来搭讪了。绿子向渡边君借笔记,借着还笔记的机会,绿子与渡边君成了好友。绿子带渡边君去看自己的高中,那儿有冲天而起的焚烧姨妈巾的烟尘。绿子给渡边讲高中时省钱买餐具,胸罩只有一个,晚上洗了晾着白天再穿。绿子请渡边吃饭,渡边带去了一株水仙,他们一起吃饭,听绿子唱歌,在天台上看邻家失火,那时候他们接吻了。
绿子挺主动的。主动去喜欢渡边君,主动追求渡边君。而渡边君心里藏着直子。后来,绿子真的失望了,给渡边写了绝别信,从此离开。渡边在某个读书累了的间隙,或许会想起绿子,这个女孩是否还牵挂着自己?这个女孩心里,是否还有很多自己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那里湖面总是澄清
那里空气充满宁静
雪白明月照在大地
藏著你最深处的秘密
那里是女孩的心,那里是挪威的森林。挪威在遥远的地方,我们都曾想去看看。电影灿烂人生里主角去长途旅行,经过挪威的时候,那里的湖面灿烂若皎洁的冰块。那里的森林齐齐楚楚,仿佛生在画卷里。挪威的森林是一个梦,迟早我要去看看。它代表着纯洁,没被污染过。它像冰川一样孤独,与世隔绝,没有人去过。那森林只是生在故事里,当你读故事的时候,就叩开了通往森林的无形的门。当你走进这俗世,挪威的森林就已经失去。
每个人心底最纯净的角落,都有一片森林。
或许我
不该问
让你平静的心再起涟漪
只是爱你的心超出了界线
我想拥有你所有一切
这几句歌词,是所有书中人物难以逃脱的宿命。一方面,渴望向“你”索取。另一方面,“你”根本不会有任何回应。“你”可以代表世界。我们总想从世界索取,然而世界并不会理睬我们的诉求。
想拥有的太多,结果落得身心空空。渡边向直子要感情,无果。直子向木月要爱情,无果。木月向生命要答案,无果。绿子向渡边要关爱,无果。小女孩向玲子要深情,无果。于是,渡边选择不与生活和解,从不与生活苟且,仿佛跟这世界无关似的。永泽选择利用社会的规则,玩弄社会规则,这也是对生活的反叛。渡边对玲子的接纳,算是孤单世界里唯一的符合世俗冲动的事情。
应该是
我不该问
不该让你再将往事重提
只是心中枷锁
该如何才能解脱
后来,我不再向生活索要这一切事情的答案。生活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心中的枷锁,无法解脱,就让它铐着。带着枷锁,无视它,当它不存在。就算它存在,我也可以选择沉默,沉默是最好的抗敌。
往事如坟墓,成为一个记号。
这一切都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是书中人物的孤独。
这世界上的孤独太多了。有几个人的孤独能被人如此重视呢?要不是村上春树的书发行了几千万册,谁会关心渡边、木月、直子、永泽、绿子、玲子这些芸芸众生?
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里不乏相关的例子。杨改兰的事迹不报道之前,从没有人关心是否他们处于贫穷之中。
同样是玫瑰,百万富翁送给女友,会被当做浪漫。穷人送给爱慕的人,会被当做屌丝。重点不在于玫瑰,而在于人。
从没有人关心真正的弱者。
人们只会关心强者作为弱者的曾经。
这本书里有再多的孤独,人们关心的也不是孤独,而是孤独面上的热闹。